编者按:
在荆楚大地职教版图上,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建造”为支点,将专业建设凝聚成支撑湖北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以产教融合齿轮链接时代发展脉搏,书写了服务区域经济的“建院答卷”。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下,大数据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湖北建院信息与设备工程学院携手行业领军企业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大数据技术专业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自获批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以来,已惠及两届学子,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特色之路。
现场工程师班开班。学校供图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 通讯员李夏、周鼎 实习生夏奕宸)
产教深度融合 打造精准育人共同体
现场工程师班的核心特色在于其深度构建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信息与设备工程学院与北京四合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及其生态伙伴(如武汉艾迪时代、武汉慧联无限、武汉誉天互联、武汉唯众智创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真实需求、前沿技术、项目案例、工作场景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项目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一线工作流程,将课堂所学应用于解决真实工程问题,有效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期。
现场工程师班学生在企业进行项目教学。学校供图
创新“三级跳”模式 实现能力螺旋式跃升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院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学期制限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双元互动、校企融合、三层进阶”的“三级跳”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三年的学习生涯科学划分为“蓄力”“发力”“起跳”三个有机衔接的阶段。
“蓄力”阶段,学生在校内打牢理论基础,并通过企业见习初步认知岗位。 “发力”阶段,学生以“学徒”身份,在校企轮换的环境中,通过“滚动学期”和“工学交替”的形式,聚焦核心技能的实战训练。 “起跳”阶段,学生化身“准员工”,深入企业现场,在企业导师主导下,通过“长短学时交互”的方式,深度参与项目,完成毕业前的岗位能力冲刺。
这一模式不仅确保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更强化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实现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技能到综合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三级跳”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供图
课程体系精准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围绕“三级跳”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了与岗位能力需求高度匹配的“1+3+2”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紧盯Hadoop、Spark、Flink、数据仓库、机器学习等行业核心技术,并根据技术发展和企业反馈进行动态调整。
教学过程中,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真实项目任务分解为教学工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超过50%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比,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校企“双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授课、联合指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支持。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促进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
据了解,湖北建院信息与设备工程学院大数据现场工程师班的成功实践,是该校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与北京四合天地等优质企业的紧密合作,学院不仅为学生打通了高质量就业的“快车道”,更为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输送了一批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责任编辑:黄培】
昆明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