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山东青岛长大的我,过年这件事儿,算得上是心底最重的牵挂,无论求学多远、漂泊几时,“年”这个词总能让人想起家里那盏温黄的灯光和杵着拐的老父亲。可你要问高墙深院里那些服刑的人,春节究竟是啥滋味,恐怕十个有九个都说不出个酸甜苦辣来。外人以为,关在监狱里的日子就是冷硬到底,其实真没那么绝对。
春节来临,监狱里的空气都带点不一样——说是年味,倒不如说是那点希望和对在外的家人的想念。就跟老百姓家里一样,春节前,监狱也得按部就班琢磨着张罗伙食得升级,活动得加码,哪怕铁窗也要太平几天。这可不是谁拍脑门决定,官方文件——比如司法部出的《中国改造罪犯的状况》,明明白白写着,过年得让服刑人员也感受到社会的温度,少些绝望,添点盼头。
咱先说吃的。青岛人讲究“无鱼不成席”,哪怕是牢里,只要春节,餐桌上总能搁俩硬菜。平日鸡蛋咸鱼都稀罕,一到除夕,厨房备货就换了花样红烧肉呛着香气,小白菜和蘑菇缠在一起,多出来一份汤团或者米糕,年夜饭里总有点仪式感。鱼是少不了的,摆在正中,讨个口彩。馒头换成饺子,包的料虽不及家里丰富,但一口下去,热气腾腾,足够暖两遍肚子。水果、糖果也照发——新闻报道过,不少监狱还会让大家伙分组包饺子、切水果,哪怕只是橘子几个,分到自己手里都比平常甜。
喝方面,自然酒是没门的,但能来点汽水、果汁,已然是破天荒的“福利”。儿时过年守岁我最盼汽水,如今服刑人员若也能端一罐甜丝丝的饮料,心里头多少有点小确幸。别小瞧这口甜,苦日子的人最懂“解馋”的意义。
吃喝过后,真正能让监狱热闹起来的,还是春节那点“玩乐”安排。过年这几天,劳动作业会临时停掉。春晚是标配,全国各地监狱,电视机都对准央视,大家挤一屋子,看贾玲小品笑得直拍大腿。象棋、乒乓球、篮球比赛轮流来,赢了没啥大奖,就是一张奖状,一声鼓励。文艺活动也有,看惯了“领导讲话”,突然登场个唱二人转、演小品,伙计们情绪都能上来。有的监狱还专门组织写春联、剪窗花,能让服刑人员自己参与节日布置——这份参与感,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热闹”不是随便玩玩的。正经有文件规定,预算也有章可循——每逢春节,国家下拨过节经费,伙食标准能提一档。活动提前一个月就排练起来,服刑人员当演员、做装饰,就和外面单位年会差不多。北方南方自然有分歧,北方主饺子,南方主汤圆,两头都不含糊。条件好的地方,加菜更多些,偏远监狱也力争整点花头,不能让春节失色。
可能有人心里犯嘀咕犯了法的人,凭啥还能吃喝玩乐过好年?可要我说,监狱的目的不是让人绝望,而是要让这些人还有希望。“年”是人心的软肋。平日规矩死板,春节的温情反倒成了改造的抓手。吃一口久违的好饭,会想起家里的灶火和母亲的叨叨;和狱友玩场球赛,会生出久违的团队感和现实的温度。心理学上讲,“希望”是最好的药,哪怕只是几句家里的问候、一次集体的欢笑,都能让人扭头回望自己的路——为啥混成这样?还有没有值得重新开始的动力?
这动力,外人未必懂。新闻里就说,有服刑人员过年给家里打电话,没讲先哭成一团。电话的长短不重要,能听见家人的声音就够了。也有探视的幸运人儿,能见一面,抱抱孩子,许自己来年表现好点,早点回家。
真说监狱春节全是喜庆也未免骗自己。高墙毕竟高墙,春节再兴致勃勃,吃喝再“升档”,哪能和在家团圆相比?菜量有限,节目时间有限,电话权限也有限。表现不好的,照样无缘团圆。这份落差,是监狱的“现实教育”。日子热闹过后,大多服刑人员会比平日更思念家,心里更酸楚。有的地方资源紧缺,年味只能薄薄一层,聊作安慰。
可是,春节活动的意义,恰恰在这种现实之中。它不能改写人生,却能让服刑人员短暂地回忆正常生活的味道,有念想,有牵挂,有想要更好地活着的那口气儿。吃、喝、玩、情感连接——这些都是工具,唯一的目的,是把人拉回到“人”的状态,让他们哪怕困在高墙里,心里头也别死透了。
我家有亲戚曾因一时糊涂坐过几年牢。年三十打电话回来,说饭好过往日,节目也比平时灵动,可终归还是格子间里送岁,无论怎样热闹,夜深人静想起外面的烟花,心头惆怅却没人能消。可他每年这段时间,总会立志争取表现,想赶紧出狱,重新开始。这种生的欲望,这份亏欠、悔恨以及微茫的希望,就是监狱“年味”的全部意义。
春节最珍贵的,不是桌上的山珍海味,也不是门外响个不停的鞭炮声,而是“还有人把你当家人惦记”。哪怕身在囚笼,这份牵念不灭,人就还没走到绝路。监狱里的春节不过是残缺的团圆,但能让犯错的人还想着变好、想着回家,才是咱们社会的温度所在。
你有没有听过身边人提起“狱中过年”的故事?或者家里年夜饭、春晚,有没有哪一件让你格外动容的记忆?留言唠唠呗,年味其实就在回忆和讲述里慢慢发酵。
昆明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